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职业导师贝姐

Networking, 从习惯跟陌生人说话开始

版权声明:文章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发转载


图片取材于网络


大年初一下午,CareerCamp® 办公室接待了一对父女,善谈的爸爸是企业家,多才多艺的学霸女儿在大二就读。除了想解决选择专业方向的困扰,连带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话题还延伸到了爸爸的另一个关注点,希望我给他的女儿讲讲 networking 该从哪里开始,具体怎么做。


因为父女俩在这个问题上的考虑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个话题没有多聊。事后,我想起几次主动跟不认识的中国留学生搭讪的情景,对方看向我的表情清清楚楚写着,“我认识你谁呀?!你是跟我说话吗?” 明显能感觉到年轻人的不习惯,好像我很奇怪。


Networking是一个对求职者的普遍号召,但是networking真的有用吗?我们都说要积累人脉,可认识了一大堆人,没人能给予帮助又有什么意义呢?许多找工作的人因此抱怨 参加networking event 基本是浪费时间。

我想分享两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用切身经历告诉大家 networking 不该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只在有组织的社交场合才去 networking。


在我看来,无论是新移民还是要就业的年轻人,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在加拿大的文化环境里,自然放松地跟陌生人说话。


故事1 遇见李贞


多年前我在多伦多机场候机回北京,特意拿了本书找了个离登机口稍远的安静角落。 几次抬头间,余光里都撇见旁边多了个中年女人。她一直平视着前方,有点孤单的感觉。


我侧过头问了一句,“你也去北京?”她说:“是啊” 明显的台湾腔。她就是李贞。


没两分钟功夫,她说“我能看看你的登机牌吗?”我瞬间多了一丝警惕,谨慎地把登机牌递过去,她端详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要不要我给你办个升舱啊?”


我将信将疑地应了一声好啊,跟着她走向登机口的柜台。边走边听她解释,“兄弟姐妹都在北美,轮流照顾在北京的老人,每年回北京好多趟。积攒的升舱券,还有两个月不用就过期浪费了。” 还说如果我不主动跟她打招呼,她才不会给我升舱呢!


对于她,商务舱邻座,漫长的十三个小时终于能有人聊天了。


那时商务舱的乘客被伺候得好舒服。一路自然少不了聊,李贞不主动提出休息的话,我不好意思合眼小睡,怕人家随时想聊的时候,我用呼噜回应,那就尴尬了。好在我俩聊得很适度,也挺投缘。


临近降落的时候,李贞问我“你哪天回来啊?”我如实回答。“啊!这么巧?!”她这一声惊喜吓了我一跳。猜中了,果然我们还同一天飞机回!


意想不到的好事儿又来了一波。“那我再给你办一个升舱,我们还一起作个伴回来吧,好不好?”

能这么巧?!这怎么可能!


我又将信将疑的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约定回来前一天通个话,商量在机场如何碰面。


我们又是一班飞机,我也又一次享受了商务舱待遇。舒舒服服一趟往返,我心里特别感谢。在飞机上我买了一个免税店的小礼品送给了李贞。后来节日的时候给她发过几次邮件和贺卡,因为只在最初收到一次回复,后来就没再试着联系过。心里一直难忘李贞和那次相遇。


于我,这是跟陌生人说话的一个传奇。如果李贞看到这篇文章,希望有机会再见面,也祝愿她新春快乐、一切安好!

故事2 又一位贵人


十年前,是我移民加拿大之后的第五年,一位好心的朋友带我去参加了一场意大利裔国会议员的筹款晚宴。那时候我已经在政府的代理机构做职业顾问了,但说实话对多伦多的了解还是有限的。


从晚餐前的招待酒会上看,只有数得过来的三五个中国人。可能是怕我孤单,朋友没有四处走动,而是一直陪我站在一边聊天,偶尔也会为我介绍几个走到近前,他熟识的意大利人。

一位面朝着我们鹤立在人流中心的老先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虽然是一个人不挪半步地站在原地,却不孤单,几乎所有来宾看到他都会抢步上前,热情地问候寒暄一番。我观察了一会儿,好奇心油然而生。

朋友说,“他是个很有名的地产商,做了相当多的善事,旁边的一整栋楼都是他们几十年前就捐出来当老人院用的。” 朋友的语气和神态流露着钦佩,也让我觉得挺感动。脱口而出 “那我得认识认识!”


拿出天不怕地不怕的鲁莽,我径直走过去,开口就说,“我听说您很有名,我怎么不认识您呢?” 因为不假思索,我顺口用了个“famous”,他纠正我说自己是 “Well-known”,都是“有名”的意思,但含义上的差别还是很有讲究的。玩笑过后,当然我由衷的表达了对他慷慨慈善的敬佩之情。


接下来的时间直到晚宴开席前,还记得的几句意大利语能炫的我也炫了,工作背景和移民感悟随意自然地聊了一大堆。入席前,老先生说,“我邀请你坐我旁边用餐吧。” 席间,我要了一张名片,职务没印,公司名我又没听说过,除了评论几句用纸和设计特别,别的也说不出啥。


第二天,我给老先生发了邮件,附上了唯一的合影。之后的两个月,也通过几次邮件。有一天,我在职业导师专业的同班同学来家里聊天。我无意中聊起了参加政要筹款晚宴的经历。还找出名片告诉她我认识了一个慈善家,她一看,惊喜羡慕地尖声说,“什么!你认识的是Tridel的老板!” 这个公司的名字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同学六十岁出头,作家出身,是本地人。她的话我虽然信,但也要眼见为实。当晚,我就开始上网搞调查,一查才知道Tridel 这家公司确实不是一般的牛。原来,我认识的这位老先生是这个家族的三兄弟之一,加拿大顶级的地产开发商。


后来的10年间,我跟这位现在已年逾八旬的老先生成了忘年交。也听共同认识的朋友讲过一些他帮助,甚至资助年轻人求学、成长的故事。我自己也得到了他的认可和许多帮助,比如力荐我到Tridel 去工作(我自己选择了放弃,辜负了人家的心意)、参与投资项目、我去多大Rotman商学院读EMBA时为我做了推荐人,直到现在还在为我的公司当顾问。


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成功、极其富有的老人,在多伦多的时候还在坚持去公司上班,思维活跃敏捷。我从这样的贵人身上得到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感悟,也努力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当初跟老先生这个陌生人说话的起点,可以说对我后面的发展一直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职业导师划重点


说回到networking的话题,networking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它只是去寻找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往往是多样也不可预见的。


可能是得到了某些信息、听了一段励志故事、认识了一个人、得到了一些指点、或者找到了一个同乡、获得某种感悟、得到了什么好处,又或者一无所获… …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对父女,爸爸想让我教给女儿networking的具体做法,而女儿则说,“我都懂,自己觉得还没有紧迫的需要,没有动力。” 是否付诸行动必须是自发和主动的才行。


如果不想强求自己去参加什么社交活动,那就从身边日常做起吧。


在公共场合跟陌生人说话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尤其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度。学会跟陌生人说话是对people skills 和沟通能力很好的实践和锻炼。尤其是内向的人,不妨尝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软技能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去提升的。


Networking永远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个relationship building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


在交往中互相建立起一种信任。如果带着很强的动机去认识谁,收获的可能只有失望。所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作真实的自己,兴趣相投、价值观一致的的人总是能找到可以聊的共同话题,这跟年龄、出身和文化背景关系不大。 不要总想着自己能得到什么,也要问自己能给予些什么。

无论是新移民朋友还是未来要进入职场的年轻人,networking的起点,完全可以从习惯跟陌生人说话开始。让自己作个有准备的人。


- END -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