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前些日子,贝姐接到一个留学毕业生从阿尔伯塔省打来的电话,她在西人矿业公司工作了一年多,职业发展受阻,想转行,又不知道超哪里转,希望得到一些指导意见。
女孩想换工作的基本主张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有意思的是,随着沟通的深入,得到一个她自己很认可的结论。其实她对那个岗位是相当有热情的,只是因为她不习惯公司的人文环境,和同事相处的时候频频遇到困扰,又不知该如何解决。这一切让她误认为自己不喜欢的是那份工作本身。恍然大悟之余,她庆幸没有冒然辞职。
留学生、新移民在找到理想的工作后,在加拿大的职场上,经常遇到各种各样文化和沟通问题。在文化差异上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应对办法,有时候让他们觉得好像栽进一个个坑里,而有些坑可能还是自己亲手挖的。后知后觉善于观察和总结还好,怕的是不知不觉,在人际交往上一直受到相同或类似的困扰和麻烦。 我先来分享几个在西方职场上,或是与西方人打交道的几段经历。
很多年前的一天,有个三十多岁的女同事走进我的办公室,急忙把门关上。语速很急地吐槽说,她同组的另一个女同事竟然 “touched me”, 表情之错位和愕然令我记忆犹新。她和她吐槽的对象都是加拿大本地人。我不由好奇地问,“碰你哪儿了?” 原来只是另一个比较大条的同事对她穿的新衣服下手了,摸了摸她靠近肩膀的衣袖,问她是什么面料的。
贝姐记得自己当时压抑着某种程度的culture shock,真想说她一句,“你没病吧,这至于吗?” 不过心里也有些好奇,就只好劝她说人家肯定觉得是朋友,才跟她亲近。同事却理直气壮地说,“谁跟她是朋友!我来上班是挣钱来的,不是到这儿来交朋友的。” ……
来发泄不满情绪的同事是三个孩子的妈,成熟、敬业的好员工。她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第一次有了一个新意识,在西方的职场,要注意分寸,与人保持该有的距离是规矩。而经长期观察和了解,她工作场所不交朋友的想法在本地人中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如果你留意,一定会发现,除了握手和与很久未见朋友之间的贴面问候之外,极少看到加拿大职场环境中人与人有肢体上的接触。
几年前我在多伦多大学的商学院上学,有一次排队取午餐的时候,我想跟身后的一位中国来的新移民女同学聊几句。一转身,正看到她把手伸向她身后的另一位本地女同学的胸前。是那位女生颈上的一条贝壳项链引起了她的好奇,伸手过去捏起其中的一枚,还把脸凑过去,做近距离打量和询问。
想提醒她 “别碰” 肯定是来不及了。我立刻将眼神移向戴项链的同学,那一瞬间,她整个身体都僵住了,无所适从的样子好尴尬。我们快速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可捏住项链的人只顾夸项链的别致,对人家的反应却浑然不觉。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十年前同事的吐槽。这些令人不适,可能还引起反感的举动,当事人一般都不知情,而受者不跟你挑明,却绝不代表不介意。
这样的举动离不开意识里缺失的一个概念:界限感(boundary )。
我们华人对边界的意识是十分模糊的。做一个比较,在中国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被人推来挤去的情况。尤其在排队的时候,有人甚至把挡在身前的一众人等一个个推开,没有路也要硬生生为自己劈出一条路闯到前面去。
同样排队的场景换在北美,我们很少看到上面出现的情况,人跟人之间保持着适度的距离,要是没留意碰到谁一下,会马上送上歉意。真有特殊情况需要往前上,一般会先跟前面的人协商。
这动手和动口之间的差异就是界限感的体现。
在西方的文化里,界限感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条横在人与人中间看不见的线,可以说渗透在日常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除了要懂得尊重别人的边界,我们也要为自己设好界限。
再举两个反映在言谈上的例子。
几年前,有个西人雇主分享了他对一个新入职的年轻华人员工的看法。他说这个女孩子非常的热情,工作很主动用心,性格又好,可就是有一个问题。别人找她帮忙做事,她从不拒绝,但后来老板发现,她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了给别人帮忙的事上,自己的任务反倒来不及做完。
拿着工资,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她在快乐地帮助着别人的时候,可能没想到老板对她的好心并不赞赏。
每当我们听到身边的华人愤愤不平地提到跟谁相处,带出一句“事不过三”的时候,一般来说,一定有什么事让TA纠结了很久。
记得多年以前的一个下午,跟几位本地同事在厨房午餐,一点来钟,前台姑娘走到门口跟我一个同事说,那谁,你两点钟的客人已经到了。我同事不慌不忙的说,“这是我的午饭时间,你让他先等吧”。这是两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之间的对话。我遇到的同样情景发生过两次。因为前面设好了界限,再后来,有客人提前到,前台会主动让客人先等,也再不到厨房找人去了。
这样的情况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我心里是震惊的。以我们在中国的习惯思维,客户难道不是上帝吗?怎么可以让人家等?后来也就理解了。
前几年,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不同办公室的一个华人同事身上。相似的时间,同事才刚坐下吃了不到五分钟。前台姑娘出现在门口说,那谁,“你约的客人提前到了”。只见这位同事,慌张地咽下一口饭,一边忙着盖上饭盒,一边说,我马上回办公室。我看在眼里,心里生出的感慨却不是对她的敬意, 反而是对她在那个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中,如此不懂得保护自己权利的遗憾。
就是这第二位同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扛着“事不过三”的大旗来找我诉苦,说工作分配不均。我只能说,是你自己不把界限定好,又怪得了谁呢?事不过三常常是行不通的。前两次都可以,到了第三次可能对别人来说已经成了习惯,你为什么又不行了呢?当你自己不尊重和保护自己的利益,谁又会在乎你的个人需要呢?
尊重别人的界限和获得别人对我们设界的尊重是相互的。也是我们在西方环境里与人相处之道。
这些年在加拿大的工作生活,让我逐渐懂得了一位西人导师的话,字典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No” 。
学会说“不” ,对我们爱讲面子的华人来说并不容易,但却尤为重要。它能让别人了解我们处事的原则和底线。也能让自己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
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敢于说“不”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很直接、坚定地表达出来,不需要做额外的解释或辩论,这也是让事情简单化的最好处理方式。
界限感首先需要一种意识,有了意识要把边界在心里设好,知道什么情况自己的底线在哪儿。然后坚定地守住这个界限。同时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
如果有的时候我们出于面子答应了一件事,事后又后悔了,这可能也是你需要重新认识自己边界在哪儿的好机会。
我相信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年轻人,她应该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如果能够主动提升自己对西方职场文化的认识和自己的软技能,一定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处理得更加自信从容。也希望所有的职场年轻人对文化差异,尤其是西方界限感的概念多留一份心,多观察思考,需要得到指导和点拨的时候敢于求助,用最短的时间融入本地文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