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职业导师贝姐

打破传统观念 提升职场自信 - 沉默不一定是金,谦虚也不能使人进步

作者:职业导师贝姐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原本要推荐一篇文章,题目是《羞辱的文化:一位赴美妈妈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但这篇文章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感慨,最终决定自己单独写一篇。

首先,我一直是个敏感的人,曾几次被很亲的长辈语重心长地教导过,“你太敏感了!”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放下了当年对自己的纠结,因为在我现在生活的文化环境里,它给了我一个认可, “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突然发现我们年轻时暂时放下的小心结,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被拨动、被抚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别人的目光和评价看得不再那么重要,更学会了接纳自己,好好地和自己相处。


也正好在几天前,有个我几年前帮助过就业的新移民提出来,“贝姐,除了入职,也给我们讲讲职场吧。” 

借推荐好文的机会,就分享一些我对华人自信问题的看法,聊一聊我们在西方文化环境里的职场处境和需要做的自我提升。


中国传统观念在西方职场里的三块绊脚石

01  谦虚使人进步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伴随我们70后这一代人和前后几代人成长的,多是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鞭策。注意“鞭策”这个词,是“鞭”字当先,很值得玩味。

你优秀,他们会说“不能骄傲,还得更好才行!” 

遇到外人的表扬,家长们普遍的反应是很谦虚地说 “不行不行,还得再努力!”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肯定就是在各种场合下被批评、被看不上。犯了啥错的,有可能前途就此断送。

2007年前我跟学油画的老师聊国画和油画的区别,一致认为这简直就是中西方人生的写照。


中国画是在宣纸上作画,在不对的地方滴上个墨点,毁了,几乎没有改过的机会;而西方的油画呢,油彩上去画错了,要么可以全部刮掉重来,要么再铺上一层新的色彩,还可能画成一幅佳作。


中国虽然有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但还有一句,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了这千古的恨,自信又从何谈起呢。


去年跟一位女友午餐时,她讲了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让四五十岁的我俩止不住热泪盈眶。


女友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绝对的学霸,跳级获奖各种优秀。可从未得到过妈妈的夸奖,永远是还要努力。小时候不觉得,长大了才意识到这对自信是严重的挫伤,总觉得“我还不够好。” 


直到现在,在著名大公司工作的她,仍会感到自己的自信比她水平差之千里的白人同事要低很多。我俩调侃,“也不知道他们哪儿来的自信!”


去年,女友年迈的母亲对已到中年的她认真地说了句话,“我要向你道歉!其实你从小到大都很棒,但我从来都没夸过你。” 


就是这句话让我感动到抑制不住眼泪 …… 


我们许多中国人在重要的成长阶段,自信心没能得到外部环境应有的培植。带有惯性的“我还不够好”的心理暗示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在各种各样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打压中成长,很多人到了中年还缺少应有的笃定。


谦虚在中国的文化里本是个优秀的品质。但从西方的环境看,谦虚本身不但不能使人进步,反而可能还成了打击了几代人自信心的罪魁祸首。我们明明也强调实事求是,可为什么明显优秀的事实自己却不能直面坦承呢?


02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习惯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容易忽略了去发掘和赞美别人的优点。


我的一位华人同学就讲过一件事。


有一天,她公司的一位白人小领导在走廊上遇到她,兴冲冲地给她显摆自己刚做好的宣传单。骄傲地问她,“你看做的怎么样?”


同学完全没有留意到人家渴望被赞扬的小眼神,非常诚恳的指出,“你做的这个颜色太多啦,有点像幼儿园的东西。” 于是乎,小领导的脸色立马沉了下来。


同学这次意识到不对了,马上补充,’还不错!还不错!” 可想而知,扫兴是挽回不了了。


同学讲这件事的时候,自我批评做得特别好,对自己给别人的批评也后悔不已。


这虽是个情商问题,里边仍然离不开文化差异。按照加拿大的做法,有人向你征求意见,如果需要给个认真的反馈,三明治式的套路还是要有意识的去用。先肯定人家的好,加上一点点改进意见,再给予肯定的鼓励。


按这个套路来,白人小领导潜意识里的期待,都会是至少先听到一句“Wow!It's amazing!”这类的赞叹,否则跟她的兴冲冲怎么能搭的起来呢。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提一句“如果只选两、三种颜色的话,效果会不会更好?“ 最后加一句,”很棒!我喜欢“ 这类的话,这事儿就顺顺利利地过去了。


无论是听者还是说者,其实都知道要把注意力放在中间,哪怕是薄薄的那一层肉上。如果同事们都这样做,只有你只给了那一层肉,虽然经济实惠了,但味道肯定是不对的。


我还有两个实实在在的观察。


第一个是在我收到的许许多多来自求职学员的感谢卡片和邮件中,华人学员的感谢多是很深情地的一句“我从心底里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知道那份感谢真是发自内心特别真诚,但我们确实不太会表达;而许多非华裔的学员能把这么一句话发挥成一篇具体而生动的感谢短文,真诚而更有说服力。

 

另一个是关于反馈的,我做过的几乎所有新移民集体求职培训,自己都特制过反馈意见表,也都完整的保留着。我发现在所有打分的选项上,即使其他多族裔学员都给出满分10分的地方,能够慷慨给出满分的华裔学员并不多。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它可能反映了比起其他族裔,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可能更加严苛,更不容易得到满足。这也折射出我们对自己的严苛或者不去轻易赞美他人。 


当然因为不轻易满足,在许多方面造就了更加出色的中国人。其实我们只要再加上一些慷慨积极的真诚赞美作为加强与他人互动的润滑剂,可能会让我们自己的职场小环境更舒适顺畅一些。


长远地看,从中国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出发,或许我们更应该学习接纳与自我接纳、激励与自我激励,甚至赞美与自我赞美。


03 沉默是金

再来看看 “沉默是金”。


举例来说,团队例会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一些华人员工可能会因为担心语言、担心表达等等不自信的原因,不肯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仅仅是附和他人的意见。


如此三番五次,你的想法就不会有人介意了。因为你会被看作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所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打破沉默,做一个敢于参与甚至敢于领导的团队一员吧。


很多时候,遇到白人同事的滔滔不绝,有人心底里可能会恨恨地想,“就这水平,这是哪里来的自信啊?!”  


可是,我们这么优秀,有什么不敢表达的呢?!可能一次次说的不够好,但总会越说越好。也总有能锻炼出来的一天。


我觉得我自己的敢说敢干也是久经沙场锻炼出来的。


2000年的时候,我被公司从天津调到上海参与一个世界五百强公司投资建厂的项目管理工作。我们一个项目团队核心成员只有几个人,管理的是几百万美元的工程项目,压力和挑战都非常大,但很过瘾也很有成就感。


同意接受调任之前,我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评估。特意跟新西兰大老板预约,想谈谈调离家乡到上海工作的条件,为此提前飞到上海总部跟大老板开了个会。


我本以为会有一番谈判的较量,可没想到,我做了铺垫的一番话讲了之后,老大二话没说,除了公司帮助租房,加薪等标配之外,还主动提出每两个月给我飞返天津带薪休假一周的待遇,同时答应了我提出的诸如牙医费用百分之百报销等福利。



几个月后,我第一次报销洗牙的费用,60来岁的人事部经理在总部找到我悄悄说,全公司从来没负责过中国员工的牙医费用,而且我去的还是当时天津最好的日资牙医诊所,问我是怎么跟大老板谈的。


听到这个信息我也同样很吃惊。为什么其他同事,比如我们团队里的几位高级工程师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是没想到还是不好意思问、不敢问呢?

从以上的例子来说,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西方的文化环境里或者跟西方人打交道,沉默不一定是金,谦虚也不会使人进步。

华人在西方环境里的职场提升


我在MBA的课程里学到过一个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理论。


影响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距离、语言、文化、管理体制、时区差异、货币体系等等。这些因素表现在沟通是否更加便利、成本是否更低以及是否可以更好的相互理解上。加拿大获得的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美国,其次是欧洲多国,然后才是亚洲。


直接投资,其实是双向的考量和两方面的互相接受。就是说,跟不跟你玩儿和带不带你玩儿这是两回事,一厢情愿是行不通的。


职场提升,其实也是雇主和员工之间双向接受的问题。如果以上理论可以暂且套用一下的话,我们华人自身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的差距,还有雇主眼里的“是否可以更好相互理解”就可能成为我们职场提升无形的障碍。因为我们的语言体系彻底不同,文化差之千里,又成长于不同的社会体制。



很多人说,为什么我们在加拿大的职场提升方面连印度人都不如。


借用前面的理论,不难看出,无论从语言、文化和原住国的社会体制上,印度人显然有着比华人更大的优势。


跟华人一样,印度人也聪明勤奋。虽然我们中的一些人会以轻视的目光审视他们。其实在白人的眼里,印度人和我们,都是visible minorities。首当其冲的反倒是印度人的语言表达远比我们流畅得多,而我们却不善于自我表达。

归结到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问题,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我所有的求职学员都听我说过这句话:英语好不好,不在于是否有语法错误,而在于你的沟通是否基于对文化的理解。

语言是沟通的一部分,讲得地道,一定要配合相应的语气、语调、肢体语言,以及与对方互动的流畅度等等,这些都需要融入对文化的理解。


了解当地的实政要闻,亲自去体验不同场合的约定俗成,跟同事之间不但能接得上话有的聊,也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化融合度。


沟通作为最重要的职场软技能,想得到提高,没有捷径,观察、学习和实践是必由之路。


上周有个年轻人咨询我,“我很喜欢现在在大公司的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升职的空间,我需要重新考虑其他的方向。您能给我提些建议吗?” 


我给了他一些马上就能用,也很容易操作的指导意见。我借此也给有着同样问题的人提个醒,你的想法跟上司交流过吗?你是怎么断定没有提升的空间呢?


我们要敢于自我表达,没有机会要为自己创造机会。沟通不单是说什么,还有什么时候说和怎么说的问题。


换句话说,你不说自己工作做的多好,不说自己想要什么,谁又有时间特别留意到你,还有本事猜中你的心思呢?


对所有人来说,任何职场提升,除了硬技能之外,努力提高自己在沟通等方面的软技能和软实力,都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功课。

我们无法抛开耳濡目染的传统观念。但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更有意识地依靠自己加倍的努力,和更容易与人沟通并获得相互理解的言行来打碎别人的有色眼镜。


当职场的一些人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和所谓不公的对待,揣着一颗玻璃心患得患失的时候,也有一种可能,是我们的自卑在作祟。


我们成长中那些曾经被长辈们鞭策过的特质,或许在西方的文化环境里也能被重新定义成可贵的闪光点。 华人职场的精英们,我们的自信需要配得上那一份优秀。

- END -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