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表2019年5月16日发表在CareerCamp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归CareerCamp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职业导师贝姐:
自从2020年加拿大因疫情封城以来,留学生们纷纷回国。虽然加拿大的就业机会在减少,但也给坚持着留下来继续求职的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竞争的压力。只要坚持努力付出,海外就业的机会总是有的。就像这篇推荐前言的作者高扶摇,2019年经过CareerCamp® 的培训和几番小曲折,同一年,就在理想的岗位找到了一份起薪六万多的工作,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高扶摇在接受CareerCamp的帮助之前,我们就她的去留问题也展开过几次讨论。回国求职通过关系或许可以走捷径,但独自异乡,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真本事。她有感而发,借身边同学的情况,分享了她对于毕业后是回国发展还是留在加拿大努力求职的感悟。内容正好跟后面要推荐的文章契合,便以扶摇以下的感悟作为转载前言,希望给其他年轻人以借鉴。
年底的时候和已经回国的朋友打了个越洋call,交换了一下毕业后国内外的生活,感慨良多。
作为刚毕业在加拿大找寻第一份工作的我,心里总有一个回国的念想,然而回国以后的生活真的就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吗?
室友娜娜在大四的时候经过教授推荐,获得了一份兼职工作。一转眼到了八月底,工作结束,房租也即将到期,娜娜决定先回国休整一段时间,拿到工签以后再杀回加拿大。然而,她这一走,竟然是和加拿大say goodbye了。
娜娜回国后“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日子久了,她父母就越发希望她能留在国内,这让娜娜纠结再三。十一月份她的工签批下来寄到了我的住处。但在家人的劝说下,娜娜最终决定留在四川。费了不少力气,最后找了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在中国安顿好之后,原来在学校兼职过的职位有了空缺,而她也错过了那份全职教师助理的一年期合同。不知道未来的娜娜,加拿大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是否会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
很多同学都是毕业后在加拿大的求职中处处碰壁,又因为一个人孤单在外,最终在无尽的失落中决定回国的。有一位校友,本科物理,回国后也一直在不断摸索自己的路,最近决定去上海闯荡,终于在某知名电商公司就职,但职位只是售后客服。另一个校友本科是戏剧,在加拿大找工作碰壁后,回到老家上海,现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
我们每个人对幸福和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也就无权去评判别人的决定或处境。 留在加拿大或者回国各有利弊,重要的是你更看重什么。
就像在加拿大找工作很艰辛一样,回国也不一定就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学习好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上述我的几位同学和前一届校友都对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充满热情,并且专业课成绩十分优秀。
找工作和学习一样,都是一种需要被锻炼的能力。缺乏专业的求职技能和加拿大就业市场知识,让很多能力很强并且专业课优秀的留学生在求职中屡屡碰壁。
作为留学生,似乎除了所谓的“传统强项”,计算机,工程,会计等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好像被大家冠上了“毕业即失业”的称号。在CareerCamp培训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个误解太大了。我最受鼓舞的就是贝姐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要为了迎合就业市场去做你不喜欢和不擅长的事情,也不要在还没有真正努力尝试过就放弃。
我建议大家在作出去留问题的决定前一定要慎重考虑。更不要轻易灰心放弃,为自己的未来留下遗憾。 一点很深的体会是,我们需要一位职业导师,在接受了CareerCamp的培训时,我才明白,原来求职不是我原本想的那么简单,其中还有很多的门道,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所以努力也需要正确的方法才会事半功倍。
“洋学历”不给力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杨雨奇
近日,一份关于留学生回国求职现状的调查报告走红网络。其中,针对留学生回国求职回复率低于国内学生的调查结果,引发网友热议。
曾带着理想出国的他们,求学归来却面临种种困惑。有人惊讶海归简历也屡屡石沉大海,有人无奈留学的投入与回报相去甚远,也有人困惑现在的洋学历为何越发黯淡……
大量求职者挤爆了求职大厅。韩章云 摄
落差感
留学归来,实际收入远低预期
如今,已是陈玥在成都某商业协会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但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他都不愿主动提及自己“留学生”的身份,也不愿被别人这样介绍。
“奔波于两点一线,挤着地铁上下班,领着几千块的薪水,我和同龄人没什么差别。”陈玥描述着自己的工作现状,但这个现状却不是他当年的梦想。
过去,陈玥坚信留学能让自己前途光明。于是,2009年高中毕业的他,舍弃了西南财经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奔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就读金融工程专业。
2013年,陈玥本科毕业回到老家成都。然而,这张留学毕业证却没能为他打开国内的求职局面。自6月回国后,他用了半年时间考进某银行成为柜员。
可陈玥没想到,实际收入水平和自己的预期远不成正比。月薪到手3500元,这是他入职后拿到的第一笔工资。算算自己本科4年耗费的近50万学杂费,他觉得对不起父母。
陈玥的收入落差感不是个例。据猎头公司猎聘网2019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2018年有八成“海归”留学生的预期年薪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但事实上,半数以上受访“海归”年薪在10万元以下。
“我的收入还比不上高中时考上国内三本大学的朋友。”不甘心的陈玥在国内工作三年后,于2016年再度回到美国攻读MBA。
2017年底,陈玥带着海归硕士学历回蓉,但留学光环依旧没能让现实扭转。
经历了长达4个月的无业状态后,陈玥最终进入到一家商业协会,从事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依旧领着没有过万的月薪。
“没有企业会因为一张海外毕业证就出高薪。”国内一家知名市场营销公司人力资源部HR耿女士告诉记者,根据单位多年来的求职信息,总体上留学生的期望月薪的确略高于国内同学历水平的学生。
Lockin China联合全球高校中国就业联盟发布的《2019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数据也显示,2019年海外人才期待薪资水平集中于6000-8000元人民币每月,占比超过35%;期待月薪8000-12000元人民币的人群占比为28%。
“但企业不会为学历买单,只会为能力更高者提供高薪。”耿女士说。
竞争大
海归人数激增,留学不再是“杀手锏”
2018年5月,拿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方雨,就职于广州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去年还是一名新人的她,如今已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议论着今年刚送达的求职简历。
“和我们去年的情况一样,多数都是留学生。”回想起自己去年的求职过程,她为今年的海归求职者捏了一把汗。
据普林斯顿大学前不久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海归”回国求职时收到回复的几率,甚至还不如国内普通大学的毕业生。
“留学生求职,其实没什么光环。”方雨回忆起自己当初找工作的遭遇:“简历投出去40多份,只有7家单位发来面试通知,最后也只收到两个offer”。
实际上,方雨就读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位列全美前50名。但在招聘面试中,甚至有不少出自常青藤名校。
“当初面试时,应聘者有1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留学生,但能留下来的不到5个。”方雨说,本以为海归硕士文凭能稍具竞争力,但没曾想竞争对手很多也是留学生。
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另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中。据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梁熙(化名)介绍,过去4年,公司海外留学生求职人数增加了30倍。但吸纳留学生人数的总量却低于国内学生。
此外,与国内同等学历的应届生相比,海外文凭也不再有过去的含金量。方雨解释:“我面试的几家单位,很多都更愿招收广州本地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之下,国内学子因为积累了更多本土实习经验,在资源和熟悉程度上都比留学生更胜一筹”。
对此,梁熙也提出:海外留学生的外语水平通常较高,适应性较强。但在实习经验方面,国内学生机会较多。因此在用人上,并不会更偏向海外留学生。
求职难
校招信息跟不上 ,国外所学“水土不服”
凌晨1点,许博从成都某建筑工地走出。脱下工作服,他打开电脑记录下一天的工作里,自己学到的新技能。
今年是许博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第一年,本以为海归找工作能顺风顺水,但很快“没有实习经验、所学用不上”等问题就成了他求职的拦路虎。
“即便入职了业务也不太熟练,和我一起入职的同事,他们都很快上手,好像只有我还在学。”许博感叹:“明明自己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研究生,工作效率却赶不上国内毕业生。”
这不是许博当初留学预料到的结果:“国外学的理论,回国后用不上。国内学生积累的实习经验,我又很欠缺。”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博,于2015年9月进入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专业。三年后,他来到成都找工作。
然而,国内外所学的区别,很快作用于他的求职经历。他还记得自己求职时陷入的窘境:“面试官问的都是工程上的业务问题,很多名词我没有接触过。但我在国外学的知识,对方却没有问。”
这不是许博一个人面临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不少“海归”回国后,所学多多少少会遭遇“水土不服”。这是因为国内外培养方向存在差异,导致留学生在国外所学,回国后很难落地。
资料图 中国留学生参加毕业典礼 图文无关 中新社发 赵隽 摄
但更让许博感到苦闷的,是与国内学生相比,自己就业资源的稀缺:“国内研究生大多有导师推荐工作,退一步还有丰富的校招单位可供选择。”而作为一名留学生,他却没办法获得足够的国内求职机会。
他回忆起曾经最遗憾的一段求职经历。一所成都设计院,是许博一直的奋斗目标。去年3月行将毕业时,他将简历投递给对方。但得到的回复是:校招已于前年9月结束。
“这是大部分留学生面临的问题。国内金九银十校招季时,留学生还不确定毕业时间,所以难把握校招机会。”
《2019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也表明,海外人才回国求职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远离中国就业市场,不了解求职流程、最佳求职时间以及缺少职位信息等,因而回国后很容易错失心仪职位。
对此,HR耿女士提出,留学生之所以面临这样的局面,一是海内外就业渠道存在壁垒,二是学生自己没做好求职计划。她建议,留学生回国就业应多了解国内环境,熟悉国内招聘流程,切勿随大流。
* * *
Comments